全国免费电话:
912-285-9525

行业动态

冠中生态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公司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主业,覆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土壤修复、土地整治、水环境治理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业务,以及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属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了复合型、压缩性、累积性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道路,中国在短短的四十多年时间就基本完成,这导致发达国家上百年经历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出现。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确定了我国第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自此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建设行业也由此开始了几十年的大发展,而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是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

  近几年,国家层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政策、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频频发布,地方政府关于区域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绿色矿山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工作通知(方案)、实施意见等,更是密集落地实施。报告期内,行业相关措施和政策如下:

  2023年 3月,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发布的《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碳汇能力。一是2023年国土绿化1亿亩,其中人工造林2,000万亩以上,全面实现造林、种草、治沙等任务落地上图入库。二是完成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和林草植被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国土绿化空间规模,编制实施国土绿化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开展 2020—2022年造林质量成效评估。三是加快实施“双重”工程项目、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抓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珍贵树种培育。四是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五是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开展试点,带动各地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六是开展林草种业振兴三年行动,建设一批草种繁育基地,推进国有林场特色种苗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设。七是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林业碳汇试点,推动林业碳汇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实“以竹代塑”倡议。八是强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推动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标志着生态碳汇的行动正式开始,将聚焦巩固和提升这两个关键,采取有力措施持续不断地来提升我们国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包括统筹布局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提升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碳汇增量,突出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主体作用、增强草原碳汇能力,整体推进海洋、湿地、河湖保护和修复,提升农田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等。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实施“1+N”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出席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023年 12月,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三个阶段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即“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可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政策的频频出台和落地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 8项重点工作之一;党的十九大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目前正经历着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切换的阶段,整个行业呈现了以下发展特点和趋势:

  在园林绿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传统的园林绿化公司纷纷寻求业务突破和转型,业务结构明显转向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部分地产园林、市政园林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等均出现向生态修复转型的情况。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在政策助推下,未来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也将吸引传统园林绿化企业向这一领域转型。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已经从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除了为应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政府也加大对城市环境生态的修复力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型综合生态治理项目随之出现。在大型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涉及的修复场景区域多样、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要求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系统筹划,定制化地设计整体修复方案。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理念上倡导“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统筹发展”,因此,行业内企业不仅能面对单个专业的生态修复项目,也需具备系统性的生态治理理念和综合性生态修复方案解决能力。

  公司所处生态修复整体行业内集中度较低,小规模企业偏多。随着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在行业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内优胜劣汰效应逐渐显现。技术水平、项目经验和项目承接能力等门槛必然使得部分小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市场淘汰,同时也减少行业内依靠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形,市场也会逐渐规范。而具有实力的企业则凭借其较强的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跨地区经营能力等优势获得较多业务项目,具有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行业集中度将会逐渐提升。而随着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整个市场近年来呈现了资金驱动、治理市场化模式、央企及地方国企纷纷高姿态进入的特点,对行业内企业带来了挑战和竞争。所以未来行业发展一个显著特点是国企、央企凭借资金优势加速市场上层资源整合,大型国有企业规模会更大,而民营企业则聚焦专精特新优势,凭借技术创新、管理效率等在更细分领域谋求高质量发展,不同体制、不同规模、不同能力的生态环境建设企业的行业分工变得更加清晰明确。

  2020年 9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2年度和2023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3年 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在此后陆续发布了注册登记规则、交易和结算规则等配套政策,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也相继上线月,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正式启动,2月份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双碳”目标以及CCER重启背景下,作为全球公认的经济、环保的固碳减排措施,林业碳汇不仅能帮助控排企业实现低成本履约,也能促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内企业可以通过森林保护、湿地管理、荒漠化治理、造林和更新造林、森林经营管理、采伐林产品管理等林业经营管理活动,来稳定和增加碳汇量,从而参与碳汇权益交易,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模式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的执政方针,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使生态环境建设行业迎来加速发展,但整个行业虽然在量上达到了可观的规模,增速却在放缓,行业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行业内企业的专业技术也有待形成高质量的积累,行业内企业众多,有些规模很大,但整体不精不强。党的二十大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又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处理好五个关系,统筹四项内容,协同推进四大行动,明确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尤其是要求建设美丽中国要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所以对行业内企业而言,过去十几年粗放式以工程驱动的快速增量发展模式将面临转变,转而融合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新能源、数字与信息等各要素进行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求持久”的市场增长新逻辑。

  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生态修复领域,依托特有的理论体系、核心技术优势、全场景和跨区域的项目承接和管理能力以及全要素、全过程产业链优势,在行业内持续发展并获得客户、主管部门及同行企业的广泛认同,树立了“冠中生态”的良好品牌形象。

  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内植被恢复技术的领航者,也是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省级工法等的制定者和推广者。2018年公司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主持编写的国内本行业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编号为CJJ/T292-2018),已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自2019年4月1日起颁布实施。此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主编、参编的青岛市地方标准有2项,主编、参编的团体标准有 3项,完成的省级工法有8项,制订备案的企业标准有7项,已授权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已取得著作权22项。公司还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施工甲级、“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乙级、“青岛市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二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丙级等资质,确保公司在项目承揽时保持一定竞争优势。

  公司凭借良好的研发能力、企业信誉和项目质量,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山东创新型民营企业”,连续三年获评青岛市“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等。公司的技术和研发课题还荣获了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列入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国家创新联盟自筹研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专项项目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及产品推荐目录》、山东省科技厅发布的《2023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等等。公司实施的项目荣获艾景奖“全国风景园林工程项目”银奖、“山东省园林绿化示范工程奖”、“山东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奖”、“山东省精细养护示范绿地”、辽宁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山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汾水杯”等荣誉,被列入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发布的《2023年度山东省智能光伏典型案例》等,且部分优秀项目多次获得部委和地方政府等各级领导的观摩和学习,被央视及地方媒体多次正面报道等等。此外,公司还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并担任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公园协会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公园协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生态保护修复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生态产品监测评估与价值实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单位、山东省建设科技与教育协会会员单位、青岛市林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青岛市风景园林协会副会长单位、青岛市标准化协会理事单位等,积极推动行业内先进技术和典型案例的分享和交流,推广行业标准的执行,促进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公司一直专注于环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的植被恢复业务,结合各地气候类型和地质条件进行创新性研发,积累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领域的核心技术。公司自主研发形成独特的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和优粒土壤制备工艺,可以实现待修复区域植被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达到区域内的新建植物群落与原生植被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人工痕迹极少,解决了传统的、常规的绿化修复技术方法修复范围小和修复效果有限的难题。在已有的技术成果基础上,公司也不断推动技术的持续创新,结合实践应用对已有技术、工艺、设备进行进一步升级研发。

  由于修复技术路线不同,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经营模式中增加原材料生产加工和关键设备定制组装环节,即公司从事生态修复业务所采用的优粒土壤材料为自行配比并生产制备,生态修复作业关键设备——喷播机和土壤团粒发生器等由公司自主设计、委托加工、装配与维修等。公司建立的独特完整的一体化业务链条,业务经营上各主体职能分明,也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成本优势。

  公司聚焦生态环境建设主业,覆盖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土壤修复、土地整治、水环境治理等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业务,以及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历经多年的行业深耕和研发积累,公司已成为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全产业链生态修复企业。

  自然环境生态修复为公司的主导业务,秉承“为环境服务”的理念,使待修复区域恢复或具备自然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结构,并能持续健康演替发展。该业务依托公司独特的生态修复系列技术(如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和优粒土壤制备工艺等)展开,业务覆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边坡等基础设施修建区生态修复,及部分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河流、湖泊与湿地修复,污染场地治理等。尤其是针对土壤瘠薄或者根本没有土壤(如裸岩边坡)、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风沙大、气温低、无霜期短等立地条件特别恶劣的待修复区域,公司可以实现快速、规模化造林,且修复区域内的新建植物群落与原生植被呈现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人工痕迹极少,解决了传统的、常规的绿化技术手段修复范围小和修复效果差的难题。公司近年来通过土壤改良、植物配置和工艺与装备等方面的持续创新提升,不断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发力细分市场,形成了几大优势拳头业务即高寒高海拔区域、湿陷性黄土区域、各种岩质矿山、污染严重矿山和尾矿坝以及人工(无人)岛礁等的生态修复。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上述典型项目主要有建水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高青县城乡绿道网项目、大泽山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及工矿废弃地生态治理工程团粒喷播项目、八大关区域绿化品质提升项目、乐平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一期)、烟台化工园区植被恢复项目、高唐县政通路综合提升工程(EPC)、市北区山头公园整治项目等。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效益、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等为目的,以山、水、林、田、湖、草、村等全要素为整治对象,全域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综合性整治活动。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发布 《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明确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系统指导地方组织开展试点工作。2021年4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试行)》,指导实施方案编制。“十四五”规划将“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一项重点内容。2024年1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公司实施的其他项目相比,实施过程增加了土地验收、报备入库、拨付奖补或项目收益等环节,项目回款资金不是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或业主自有资金,而是来自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节余土地指标交易等。报告期内,公司中标了“崇左市江州区引进社会资本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F+EPC)工程总承包(一期)”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公司的人工环境生态建设业务包括景观园林、市政工程、环卫保洁等,是公司在聚焦生态修复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为增强盈利能力对业务领域的战略拓展。其中,环卫保洁业务主要是对包括市政道路、广场、河道、公厕等公共区域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垃圾的分类、收集、清扫清运和处置、绿化带养护、公共厕所维护,以及重大活动环卫保障等。该类型业务在公司业务中占比不大,但规模和回款相对稳定。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上述典型项目主要有青岛市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金岭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青岛市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遵义路以南剩余路段)景观绿化工程、2022年市南区公园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品质提升项目、青岛市市级公园拆墙透绿项目等。

  公司以技术拓展应用促进产业链条延长,以引进专业团队促进业务板块拓展,报告期内土壤环境监测、育苗销售、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等订单持续落地,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公司连续三年签订了乡土树种繁育订单合计368.55万元,为工厂化育苗项目后续标准化、产品化提供了实施及推广基础。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电动碎木机采购项目”,生产提供“木材无害化处置生产系统”,该系统依托公司的有机物静态发酵技术、移动式园林废弃物粉碎车间技术以及疫木原位封存、就近消杀与基质化育苗技术等,最终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用于当地园林疫木原位高效、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大批量处理。该业务是公司依托技术储备进行成果转化、产品化的尝试,也是公司践行“一带一路”、拓展海外业务的尝试。此外,公司近两年也积极展开“零碳建筑”技术、生态价值评估技术和林业碳汇方法学的研究,以期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公司主要经营模式可分为业务承接、项目组织与设计、原材料和分包采购及机械租赁、人工土壤的生产、项目施工、项目结算与收款等主要阶段。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土地综合整治类项目,该项目在原有项目实施阶段的基础上增加土地验收、报备入库、拨付奖补或项目收益等环节,除此外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早期业务模式以专业承接植被恢复分包业务为主,随着技术日渐成熟、经验日趋丰富和行业内影响力逐步扩大,开始承接复杂、大型生态修复项目。随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强化国土空间源头保护和用途管制摆到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以及规划“多规合一”改革逐步纳入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范畴。因此,近年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生态修复的实施范围和对象也越来越广,项目规模、体量的提升带来行业内商业模式的转变。这种情况下,公司近年来开始积极以PPP、EPC等模式承接并展开项目建设,以期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多层次、一揽子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今后,公司会以专业分包和 EPC模式为主,同时会综合考虑资金情况、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PPP、EPC+F、EOD等更复杂模式承揽体量更大的综合性生态修复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立足地缘优势,重点深耕青岛及山东市场,持续布局全国市场。对已签订单,公司力促合同执行,严抓项目精细化管理,保质保量又要降本增效。对市场拓展,公司加大营销力度与市场投入,以新方式、新思路开拓新业务。报告期内,整个行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普遍面临着市场下行、竞争加剧的压力,行业内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增长有限,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维持高位、账期持续延长,经营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公司年内经营情况符合行业发展状况,业绩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国家层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大政策、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频频发布实施:

  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行业统筹纳入目录中;

  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森林覆盖率达到26%,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2021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2022年5月,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

  同时,地方政府关于区域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绿色矿山建设、湿地保护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工作通知(方案)、实施意见等,更是密集落地实施。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投入持续保持较高强度。根据2024年3月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的数据,生态环保领域投入总量已连续5年稳中有增,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761亿元。除此之外,财政部还创新了财政管理手段,通过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等,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治理。根据财政部《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4年中央财政还将聚焦四个方面继续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支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分别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4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267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44亿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40亿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并安排120亿元;以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机制等等。

  公司坚持“严格把关、科学管理,客户至上、创造精品”的质量方针,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致力于为国家、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修复产品与服务。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加强质量保障措施,公司项目质量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实施的大理和荡生态修复点让曾经的废弃矿山成为了新兴的婚纱摄影地,青岛市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让浮山森林公园6.1公里环山绿道及近万平米大草坪成为网红打卡地;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云南建水矿山修复项目以及海城废弃矿山修复项目等,分获当地政府公司感谢信表扬、当地媒体点赞报道;“市拉鲁湿地北山采石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等等。

  公司多年来一直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生命线,董事长担任研发中心负责人直接抓研发工作。公司一方面以自主创新为主,围绕项目应用和市场需求在基础性研究上依托自有力量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结合产学研工作,追踪行业和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横向合作研发,进行前瞻性的技术储备。报告期内,公司“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新型人工土壤基质加工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评“2022年度山东林学会林业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及产品推荐目录》(全国共有70项先进技术成果入选);“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成功入选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的《2023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城市公园绿地生态价值评估技术研究”、“有机生活垃圾绿色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基于单体建筑的分布式污水处理近零碳排放技术研究”均列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2023年度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名单,“生态修复用土壤基质配比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批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研课题、技术共 22项,在申请中专利、著作权共58项,已授权专利64项,已取得著作权22项。质量和创新两手抓使公司多年来保持了高质量发展和稳健经营的态势。

  面对年内国内经济复苏缓慢、行业市场下行的压力,公司一方面立足青岛本地,紧抓青岛市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大好机遇,年内新签了市北区浮山绿道节点精品提升项目(二期)、崂山区环卫园林一体化网格化、八大关及周边区域绿化品质提升项目、平度市大泽山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及工矿废弃地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另一方面公司深耕山东区域,布局全国市场,年内新签了金源矿业(东平)有限责任公司九女泉关停矿山生态修复总承包(EPC)项目,联合体中标了总造价4.41亿元的浮梁县废弃矿山绿色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等。此外,公司以新方式、新思路开拓了土地综合整治新市场,报告期内联合体中标了金额 2.6亿元的“崇左市江州区引进社会资本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投资总额8亿元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F+EPC)工程总承包(一期)”等。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合同跨期 1-5年左右,可以满足可持续性经营发展的需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形。公司和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深耕生态修复领域二十多年,对植被恢复和环境生态性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充分理解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生态修复的核心内涵与指标体系。同时,基于丰富的项目实践以及地球物质循环与原生演替逻辑,公司形成了自己一套有特色的“冠中生态学”创新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到生态修复的工作实践中。

  “冠中生态学”本质是生态修复工程学,公司以这种创新的理论指导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深刻把握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物特性、工艺技术和治理路径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与机理:公司在国内较早提出通过规模化的播种造林来营造“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方式,修复过程中遵循原生演替底层逻辑,构建生物体(主要是植物)在目标区域自然环境下发生、发育、发展的无机条件(土壤、水、大气、温度等),是我们技术路线的根本;公司提出应该更多站在植物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不应该仅仅从人的角度来建设环境;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生产者”,而人类是生物链条上的“消费者”,是目前大多数环境问题的“制造者”,要修复生态,首要目标是实现植被恢复,而如何保持土壤不流失,是实现植被恢复的关键。公司倡导要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来指导生态修复实践,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把环境安全、功能、结构、效果、价值等问题目标化、指标化。

  “冠中生态学”不仅是一种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应用技术集成,也是一种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管理的思想认识。公司用“冠中生态学”定义了自身与社会、客户、供应商的关系,即各方是行业生态圈内共生、互生、再生的合作伙伴与“生命共同体”,在共赢的前提下追求“共同成长”。公司用“冠中生态学”的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即环境条件决定生命形式,倡导员工自信、自省的诚实奋进精神,鼓励大家以冠中生态为沃土,协作高效、互为养分,最终实现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价值,并能够共同成长。公司还以此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构建公司健康成长的条件和驱动机制。

  公司将“冠中生态学”应用到团队管理上,制定了“真叶计划”和“顶端优势计划”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即公司为员工建立发展通道和激励机制,促成其发展成“真叶”,让形成“顶端优势”的员工发挥带动作用,推动企业这个有机体有序和快速发展。公司管理团队具备多年从业经历,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团队充实,满足各业务节点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工程生产及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77.09%,本科以上学历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60.6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36人。公司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34.06%,其中高级职称33人;公司还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1人,青岛市特殊津贴专家2人,公司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教研实习基地。公司设立了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站博士后 3人;公司还设有青岛市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治理专家工作站、青岛市智能化工厂育苗专家工作站等专家工作站,拥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服务业创新中心、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各种研发平台、人才工作实践平台等大大丰富了公司专业人员的储备,有利于公司高水平地推进科技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和技术路线。公司拥有独特的优粒土壤制备、团粒喷播工艺、专用喷播机械装备,并进一步研发了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和污染土壤治理等多个场景的应用技术,尤其是在特殊复杂的区域,行业内其他企业或通用技术少有或难以覆盖实施的如高盐(高碱、酸性)尾矿堆场、高寒高海拔地区、干旱少雨地区、热带岛礁地区、高陡裸岩边坡、湿陷性黄土边坡、海河岸(坝)治理等区域都已成功得到应用。公司近年来持续保持了一定强度的研发投入,拥有的生态修复系列技术相较普通的制成品类技术、工程措施类技术、客土喷播类技术修复效果更好、修复效率更高,可延展迭代能力强,产业化应用比较迅速。

  公司以技术拓展应用促进产业链条延长,正逐步形成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全要素、全过程产业链条。公司强化设计引领项目实施,将生态功能修复、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套逻辑合理、针对性强的设计方法,能确保后续项目实施更高效、更节约、更生态。同时,公司也是行业内少数具备材料加工与生产和装备研制环节的生态修复企业,这一独特的业务环节来源于公司独特的生态修复技术路线,构成了一体化业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公司核心技术在实践应用时具有效果优势和成本优势的重要保证。随着工厂化乡土树种育苗项目、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持续贡献订单,以及后续疫木处置设备向吉尔吉斯斯坦的交付使用,公司的业务全过程一体化、产业链协调发展优势将更加突出。

  全气候、全场景的承接能力是行业内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公司自设立至本报告期末,在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实施了五百多个生态修复项目,覆盖全国所有五个气候带类型,跨区域项目实施经验丰富。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也积累了专业的人员团队,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保证公司行政管理、项目研发、工程施工与运营管护等环节顺利有序进行,有效提高了公司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跨区域施工能力及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公司目前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施工甲级、“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乙级、 “青岛市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二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丙级等资质,这些资质以及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公司取得大型项目以及围绕全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修复一揽子服务提供了基础保证。

  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应用,在生态修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覆盖各类区域环境。

  一方面,公司已在北至黑龙江抚远县,南至海南省三沙市,东至上海,西至新疆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个城市开展了大量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了各种气候、温度、湿度、降雨量和海拔条件下的修复项目。在参与不同类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公司不断的升级和完善项目施工和管理体系,亦积累了丰富的跨区域行业项目经验,对行业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公司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使其能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主持编写了国内本行业的重要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编号为 CJJ/T292-2018)。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市拉鲁湿地北山采石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全国17个省份共37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入选该案例集,而公司项目作为唯一的高寒高海拔地区典型案例入选,正是对公司所具备高难度生态修复技术和项目实施经验的认可。

  另一方面,公司在承接项目之外,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进行各类复杂待修复区域的生态修复试验和人工环境的节能降碳试验,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储备。如2019年公司与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承担了西藏自治区市科技计划项目“空港新区风积沙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2020年公司“工厂化乡土树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国家创新联盟研发项目;2022年承担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市公园绿地体检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研究”;近两年正在展开的“黄河下游流域盐碱化治理及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研究”、“团粒喷播修复区域碳汇估算研究”、“受损边坡生态修复的土壤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疫木原位封存、就近消杀与基质化育苗技术”、“有机物静态发酵技术研究”等等。

  与同行业公司相比,由于修复技术路径以及原材料来源的差异,公司从事生态修复业务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

  一方面,公司制备优粒土壤所用主要原材料来自秸秆、稻壳等农林废弃物和建筑渣土等,成本低廉且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特有的喷播工艺实现机械化操作,极大地提升效率,与同行业采用的传统工程措施类等技术相比,项目成本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针对生态修复过程中优粒土壤配方及其制备、专用设备研制等核心环节,公司均自行完成,较同行业公司通过外部采购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原材料生产方面,公司已拥有自主研发的生产线,并且为扩大原材料可使用范围,现研发部门正在研究开发利用园林废弃物、林业枝桠材等有机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的移动式静态发酵生产车间技术。在苗木培育方面,公司的工厂化育苗方式可以提高单面积产量,缓苗快,成活率高,利于远距离运输和机械化移栽,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低。在喷播设备方面,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并定制加工和组装制造的专用设备,能满足不同气候条件的项目需求。此外,公司正在推进提高基质混合发酵效率方法及产业化的研究,未来将逐步形成喷播基质发酵生产、集中搅拌、机器人喷播的新型工艺路线,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2023年,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进一步错综复杂:俄乌战火持续升级,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美欧货币政策在加剧紧缩之后又迟迟难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明显,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虽然在缓慢恢复,但社会预期偏弱,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生态环保行业普遍面临着市场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业内企业整体营业收入增长有限,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维持高位、账期持续延长,经营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对此,公司员工和管理层上下一心,坚守“为地球播种未来,让大地重披绿衣”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经营计划,以新方式、新思路开拓了土地综合整治新市场,促成了土壤环境监测、育苗销售、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等订单持续落地,实现了在手订单的历史突破。同时,公司报告期内在计划管理、专业能力建设和成本意识提升上谋求新突破,持续加强了评价体系建设、研发创新质效提升及数据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致力构建完善的供应商和物流管理系统,公司的整体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702.40万元,较同期下降16.8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17.21万元,较同期下降39.23%;全年新签及中标待签合同11.19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年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如下:

  (1)项目开发和实施立足优势地区,稳步推进全国市场,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立足地缘优势,重点深耕青岛及山东市场,持续布局全国市场。2023年是青岛市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公司作为青岛市本地唯一A股上市生态修复企业,深度参与了青岛市城市环境建设,年内实施了青岛市市北区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提升项目、市北区山头公园整治项目、八大关及周边区域绿化品质提升项目、平度市大泽山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及工矿废弃地生态治理工程等多个影响范围深远、惠及民生的大型项目,进一步在业主单位和广大市民心中树立了口碑,铸就了品牌。省外市场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重点跟进风险可控、有资金来源保障的项目,公司与当地政府和优势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联合体中标了总造价4.41亿元的浮梁县废弃矿山绿色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等。此外,公司以新方式、新思路开拓了土地综合整治新市场,报告期内联合体中标了金额2.6亿元的“崇左市江州区引进社会资本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投资总额 8亿元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F+EPC)工程总承包(一期)”。报告期内,公司中标项目合计金额11.19亿元(联合体中标的以公司分工比例计),其中已签订合同金额4.23亿元(联合体中标的以公司分工比例计)。

  公司在稳步推进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早在2018年公司就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尝试实施“走出去”战略,报告期内,公司先后接待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道路建设委员会副主席和纳曼干州州长、乌兹别克斯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等代表团的来访,并分别与纳曼干州州政府及该州观赏苗木供应商马萨夫大石油公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此后,公司管理和技术团队多次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考察洽谈,积极寻找关于境外苗圃地建设、苗木出口贸易、疫木处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等合作机会,上述国家相关政府和企业代表也多次到访公司。在此基础上,报告期内公司“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成功入选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及产品推荐目录》。此外,公司成功中标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电动碎木机采购项目”,生产提供“木材无害化处置生产系统”,该系统依托公司的有机物静态发酵技术、移动式园林废弃物粉碎车间技术以及疫木原位封存、就近消杀与基质化育苗技术等,最终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用于当地园林疫木原位高效、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大批量处理。截至报告期末,该系统已完成组装,正在做最终运行调试,办理运输出口等手续。后续,公司将进一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在中亚国家落地其他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为充分发挥研发人员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了以课题组为单位的研发管理模式,一是给予充分的管理权限和激励机制,促成课题组间形成“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二是加大了实验室对课题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三是以实用性和经济性为导向,鼓励拓展研发深度和广度等。公司注重培育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专业精进,依托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人才平台,通过和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积极引进博士和博士后等高水平科技人才;

  依托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服务业创新中心、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另外,公司利用全气候、全场景的项目承接和管理能力的优势,以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同时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促进项目实施,实现项目与研发创新的良性互动。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主业,加大知识产权布局力度,新申请专利51项,新增授权专利20项,累计授权专利数量达到64项。报告期内,公司还获批省级工程建设工法1项,主编团体标准1部、参编团体标准2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5项等。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进行了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生态受损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标准体系、城市公园绿地体检与生态价值评估技术、移动式园林废弃物粉碎车间的研发、有机物静态发酵技术研究、滨海盐碱地改良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课题和技术研究。公司还获批了1项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 3项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一等奖、山东林学会林业成果二等奖,平度子公司获批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等。

  (3)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系统,提升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和分包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供应商管理,进一步把供应商纳入公司的市场生态圈:一是结合信息化管理工具快速构建供应商管理系统,具体包括合格供应商库的动态管理(黑白名单机制)、三级分类管理、询价和报价管理、采购/分包价格库管理、订单式采购和合同签订管理、资金计划和结算管理等等;二是进一步明确采购职能与分工,即充实采购部人员,回收项目和平度子公司的部分采购权限,扩大集采范围和品类;三是加强需求部门、采购部、设计部、供应商管理部和法务部对供应商的联动管理,建立风险前端化解及争议快速协调处理机制;四是对入库供应商建立常态、多维度评价机制,对常年合作的优质供应商在合同签订、款项支付等方面予以优待;五是整个采购过程实施闭环管理,从采购计划、询价实施、定标管理、合同提报、材料收发、结算提交和审核,包括后期的资料归档等各采购业务节点实施闭环,促进采购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4)深化财务管理变革,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资金使用结构,推进重点项目和长账龄应收清欠

  公司持续推行精细化运营,推进业务流程变革,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同意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3〕1384号)同意注册,公司于2023年7月21日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400万张,每张面值100元,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4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39,149.91万元。本次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极大地优化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缓解了公司资金使用压力,为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公司结合供应商管理系统,不断强化资金成本、账期概念,重点推行承兑汇票使用,同时开发银行机构贴现、云信和航信平台贴现等多种贴现通道,解决承兑汇票使用的后顾之忧,保障了财务体系稳定和现金流安全,强化了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运营。报告期内,公司对账龄较长、回收难度较大和重点项目的应收账款采取了相关部门定人、持续轮换跟进的策略,同时依据风险等级灵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项督查督办,必要时实施诉讼清欠,提升欠款清收能力和清欠效率。

  公司项目管理、成本核算、市场开发和科研创新等岗位,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实践积累。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理顺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落实“真叶计划”和“顶端优势计划”,为员工成长发展创造更多条件:一是组织开展了企业技能自主评价与贯通工作以及职称自主评审工作,为员工技能、职称申请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持;二是深化和完善了员工职级体系,为员工设定了四大职业发展路径,打通了内部晋升通道;三是通过技能大比武等多种形式开展基础岗位技能培训,增加了成本预算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岗位的培训深度和频次等,从而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四是将全员考评、业务部门和项目季度考核等纳入绩效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薪酬福利机制,在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个人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强化计划管理工作,在之前强调项目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落实”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将计划管理覆盖到公司所有层面,要求公司全员具有工作计划意识,注重计划落地,在公司形成了“制定计划就必须完成”的工作氛围;二是加强了“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着重推行事后评价机制 ,尤其是围绕周计划的周报评价展开具体工作。公司加强了员工的专业能力建设,使每位员工在提升岗位业务水平的同时,能体现责任担当,能用数据用能力说话。公司要求每位员工包括项目和管理人员都要有成本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时刻考虑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关系。报告期内公司还加强了研发创新质效提升,推动研发人员坚持和发扬公司的主业特色,牢固树立产品意识,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成果;加强了数据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让信息管理工具进一步发挥促进作用,为公司发展提供良性数据支撑。

  公司将继续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修复专业化公司”的发展愿景,以“为地球播种未来,让大地重披绿衣”为公司使命,坚持诚实奋进、协作高效、社会价值、共同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以基于数据的管理提升为工作抓手,以市场开发和科研创新为两个基本点,促成公司形成集投融资、技术咨询服务与研发、关键材料生产、关键装备研制、项目勘查设计、施工与运营管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全要素、全过程产业链条,最终成为为客户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综合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头企业。

  未来几年内,公司将完成“生态修复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继续巩固和稳步提升生态修复业务的整体研发水平、装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一方面通过拓展成熟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生态修复市场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细分,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始终保持公司在领域内的技术带头地位,通过新技术的市场化来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公司将逐步把ESG理念导入日常管理和业务经营中,一方面树立精品工程意识——高质量实施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区域绿色植被,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贡献碳汇力量,另一方面把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规范治理落实到企业决策、业务模式、人才培养、供应商管理乃至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公司还将建立 ESG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推动公司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公司将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募投项目加快实施,夯实生态修复主业的同时,促进已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内生增长力。同时,公司也将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适时通过外延并购、投资入股等方式拓展新的业务。

  2024年公司要以高质量发展贯穿全年经营主线,以新思路、新模式拓展国内外市场,以数治化思维深化经营和项目管理,以质效提升导向研发创新,全年经营计划如下:

  近十年来,公司一直高度重视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2013年起通过OA系统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业务流程整合,到2019年引入ERP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管理模式,启动了数字化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设立了信息运营部,组建起数字化转型团队专门推进,公司日益高度化的信息建设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

  2024年,公司将以“数治化”思维开启第二个数字化战略五年计划,具体到经营和项目管理:(1)进一步围绕全员日报和信息化运营形成的基础数据,由业务线后端和支持部门进行分析、评价与考核;(2)数字化系统重点围绕降本控费、客户价值和基础模块等核心领域展开,覆盖供应商和客户管理、工程管理、招采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成本结算、质检、安全、人事、行政等各业务节点和流程,力促成本预结算、财务核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人力资源、办公信息等环节管理效率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3)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硬件设施在专业设备、日常办公、勘察测绘、工程质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投入,重点推进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中数字化场景的应用等。

  2、新思路、新模式拓展国内外市场,做精生态修复主业的同时延伸“大生态”产业链

  2024年,公司的整体市场开拓策略仍是稳中求进,重点跟进政策属性强的大项目。在市场区域布局上侧重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增加在这些区域的驻地市场营销人员,通过介入前端方案规划设计来挖掘老客户新需求,通过已实施项目的示范作用吸引新客户多需求。在营销策略上,一方面多渠道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冠中生态”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融合线上和线下营销手段,与地方政府和央企、国企以及勘察设计单位、生态环境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在业务拓展方向上,公司将继续做精生态修复主业,选择毛利率高、回款有保障的项目,尤其是能体现出公司团粒喷播技术特色的植被恢复业务,要进一步细化应用场景、全力承接;对大型的综合性生态治理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园林绿化项目,在做足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可以探索新商业模式承接。

  2024年,公司还将在前期多年的市场考察、项目对接的基础上尝试拓展海外市场,尤其“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公司将利用自身技术储备,在落实资金安排、控制投资规模的前提下,拓展海外育苗基地建设和生态修复建设项目等。

  近两年,公司的土壤环境监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业务、工厂化乡土树种育苗业务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业务等陆续实现小批量订单。2024年,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业务团队,丰富相关技术储备,争取上述新业务能成规模化发展,延伸“大生态”产业链,为公司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质效提升导向研发创新,力争国家级研发项目和示范、科研平台的落地或设立

  公司自 2021年组建研发中心,下设成果管理部、产品开发部、课题组和实验室,搭建了高效的研发组织架构,创新了课题组为单位的研发管理模式,建立了多形式的研发激励机制,近几年在技术储备、创新研究、课题和奖项申报、扶持资金申请、研发平台搭建、专利和工法及标准取得等方面硕果累累。但公司的整体研发工作在质量和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24年公司的研发创新要坚持和发扬主业特色,牢固树立“产品意识”,质效提升为导向,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成果。

  公司全年研发创新工作重点:一是有机物静态发酵技术和移动式园林废弃物粉碎车间技术等在疫木处置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标准化、产品化,确保向吉尔吉斯斯坦移交的“木材无害化处置生产系统”顺利运行使用;二是围绕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和工厂化乡土树种育苗技术进一步做集成和示范研究,一方面细分研究要结合场景侧重可落地、可应用,另一方面多出论文、专利等成果;三是在污水处理、土壤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基质发酵等方面形成一批对市场现有技术有提升改进、创新应用的研究成果。2024年,公司的研发工作要力争国家级研发项目和示范、科研平台的落地或设立,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公司的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一方面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款安排,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商业投资活动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从而对公司所处的行业经营和发展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果未来宏观财政政策趋于紧缩或行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从而可能出现投资规模缩减、建设期延长等不利情况,进而一方面会造成公司在手订单推进缓慢甚至部分施工内容出现甩项以及项目回款放慢,另一方面会影响新业务拓展,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公司将积极优化订单获取模式,市场开拓把握稳中求进的节奏,做好客户信用评估,把握回款节奏、控制风险;同时优化客户结构,跟热点走,通过跟进亿元量级大项目来烫平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此外,公司严把项目质量,致力于打造精品工程,以质量来增加客户粘性,确保订单的稳定性。

  公司所处行业对于人才的复合性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实践积累。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研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公司也增加了人员引进力度,建立了完备的员工薪酬和激励制度,并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目前公司的人才储备尚且可以满足业务需求,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形成一定的人才缺口。

  对此,公司将多渠道拓宽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应届毕业生采取“以师带徒”、“班主任制度”的培养机制,开展团队熔炼、文化学习、业务知识集训、一线岗位历练等培训,采取学习积分制度进行考评。针对管理层开启“backup后备储备计划”,以外部培养资源为主,通过线上课程自学、案例学习、对外交流等一系列方式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促使员工形成“顶端优势”。公司还通过入选的202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设立生态修复技术“博新岗位”,结合公司未来研发方向和技术创新需要,重点挖掘和培养从事生态修复的研发人才。公司还将持续组织开展企业技能自主评价与贯通工作以及职称自主评审工作,为员工技能、职称申请升级提供平台支持。

  公司存货及合同资产主要为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由于公司主要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可能存在因工程变更、履行审批程序耗时长等原因导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验收、竣工结算滞后的情况。随公司业务规模扩大,相应建造合同形成的已完工未结算资产也有所增加,如果未来因客户财务状况不佳或工程项目出现重大变化等原因导致无法按期结算,则可能出现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资产减值损失的风险,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因政策变化或业主方不按合同约定节点进行验收、结算可能导致的存货跌价及合同资产减值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经理的责任考核,把项目及时结算和进度回款作为奖金发放的重要标准,努力提高存货和合同资产周转率,降低存货跌价和合同资产减值风险。同时,公司对客户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并动态跟踪客户的结算、付款等进度,针对违约情况及时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并采取措施防范、降低潜在的减值风险。

  受到所从事的行业及业务特点的影响,公司的工程结算和客户回款通常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时,公司根据谨慎性原则,将存货及合同资产中已竣工并实际交付但未结算的建造合同资产由存货及合同资产转入应收账款核算。因此公司应收账款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相对较高。

  报告期内公司客户多为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或下属的国有性质主体,信誉良好,通常拥有专项财政资金或自有资金为付款提供保证,但若客户不能按时付款或客户财务状况出现重大变化,则公司应收账款可能产生坏账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针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公司将持续加大应收账款收款力度,尤其是春节、中秋节、年末三个大的收款节点进行突击清收,针对短期应收账款采取拜访、谈判、寄发催款函等方式催收,针对账龄较长、回收难度较大和重点项目的应收账款采取相关部门定人、持续轮换跟进的策略,同时依据风险等级灵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项督查督办,必要时实施诉讼清欠,提升欠款清收能力和清欠效率。

  公司各工程项目受项目类型、项目规模、项目工期、项目结算方式、项目施工难度、发包方对项目建成效果的要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属于“定制型”产品;此外,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区域的市场开发策略也会不尽相同,都会导致不同项目的毛利率水平存在差异,公司综合毛利率也存在一定波动。若公司不能持续加强成本控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或者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景气度下降、公司技术研发实力停滞不前及项目招标价格发生不利变化等情况,将可能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出现波动的风险。

  对此,公司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合理平衡订单获取与项目毛利、回款节奏的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推进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加强采购管理,力争实现降本增效。公司还将贴近市场搞研发,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公司也会围绕主业拓展产业链条,加大对高毛利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等,来提升综合毛利。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Copyright © 2014-2023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浙ICP备18044841号-1

地址:江西省路99号 电话:912-285-9525 传真:+86-123-8411

手机:138-2584-9244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