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比较注重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优化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居住者和开发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小区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让居民在实际居住过程中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例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因而设计者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可将小区内环境设计得更贴近大自然,并适当增加小区环境色调的明亮性与多样性,注重小区内软景与硬景搭配的协调性,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选择种植带有清新香气的树木花卉。以此带给居民更加舒适、愉悦地居住体验。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尽可能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苏州地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依托于历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苏杭自古就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苏州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利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营造中国式的且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典韵味。同时,设计中可将与苏州地区相关文化名人或诗文歌赋,雕刻或镶嵌于小区内的石桥、假山、匾额、庭院等各处,以此凸显苏州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
人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贯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和谐家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设计人员可根据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细节上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环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节能的使用等等。同时,植物的栽种除了注重美观性以外,还要注意适树适地的方法,考虑其和小区风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季节性和多样性进行设置。不仅提升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同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与开发企业的设计成本。
某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项目,小区规划定位为英式花园住宅小区。其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个性鲜明,中西融合,即在凸显英式花园定位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东方风格。
针对项目的规划定位,该英式花园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可将具有古典英伦文化氛围和英式花园形态的景观元素融入整区景观的营造,通过设计中对雕塑、喷泉、廊道、灯光、构筑物和其它小品运用而体现。不同组团以英国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时这些空间与周围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设计元素。本土元素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台、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本设计力求营造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及艺术美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需尊重现代住宅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安逸的居住环境,融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遵循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配置小区的绿化。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并主动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传统的墙体结构多为石墙或者砖墙,虽然外形古朴,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点,而以蘑菇石为材料的贴面墙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墙体设计的主流趋势。同时,随着墙体材料的改观,墙体的种类也丰富起来。例如挡土墙、隔音墙和浮雕墙等,尤其是现代化的玻璃墙更是在墙体设计中比比皆是,其坚硬的质地和良好的透明度使得墙体不仅满足了分割空间和防卫功能,而且艺术性更强,可以给身处其中者更多的艺术感受。
硬质景观设计中小品的种类繁多,例如雕塑、花架、坐凳和健身器材等,这些小品设计可以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以坐凳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在布置坐凳时既需要前面有宽敞的视野,又要坐凳空间周围的景色怡人。同时,设计师还需要从安全防护性的角度考虑,注意为坐凳设计提供辅助设施,例如花池、台阶和矮墙等。这样既可以为园林参观者提供良好的休息条件,又可以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安全性方面的心理需求。
现代园林的景观构筑主要为灯柱、检查井、雨水井和垃圾桶等必要的景观设施。在传统的景观构筑设计中,其艺术性常被设计师所忽视,从而影响了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整体美观效果。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景观构筑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设计师的重视。例如,在设计检查井盖时,设计是可以对井盖颜色进行合理地设计与搭配,以丰富多彩的图案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将井与周围的环境设计融为一体,又可以起到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园林景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将草本植物、藤木、灌木和乔木等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植物在色彩、线条和形体结构等方面的自然美,从而形成和谐美观的画面,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为了保证植物造景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师需要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种植区域地质、小范围的气候和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等综合考虑,使植物造景的形状、色彩、数量和成活率等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结合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形成疏密结合、层次分明和群落结构丰富的植物景观。
水体分为喷泉、溪涧与瀑布等形式的动水和湖与潭等形式的静水,其为园林景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因此,设计师在水体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水体特点,使现代园林景观动静结合,构成活泼生动的画卷。以喷泉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将其设计为音乐喷泉,并辅以光影配合,增加喷泉的变换效果,从而让观者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同时,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借助自然水体,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地将其嵌入园林景观中,这样既可以使观者仿佛身在大自然之中,又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由于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泛滥,探索新时代中式园林显得日益重要,人们开始探寻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设计手法,逐渐形成具有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其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演绎的中国传统风格文化,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现代空间融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具有中国韵味的色彩、传统图案符号、植物空间营造等,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新中式景观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而且以当代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在设计语言上创新,在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新中式景观不是完全复制传统园林,而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其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的运用。主与从、空间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空间序列、植物配置等传统造园技巧依然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新中式景观在对景观布局上依旧延续着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框景、障景、借景等被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并运用现代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虽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但也不是照搬照套的完全模仿,在探寻现代景观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精华,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创造手法,进而重组、简化,营造具有古典园林精髓和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这就要求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诗词、山水植物进行分离重组,设计出具有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例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安徽马头墙、江南“四水归堂”等符号的运用。新中式景观也是古典园林的简化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例如苏州博物馆中主要山水景观,简化了堆山叠水的手法。
框景、障景、借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运用简洁的景墙做框景,摄取广阔的水景和对面建筑,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用漏景的造园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结合,竹子穿插其中若隐若现,含蓄雅致。西安曲江华府充分运用借景手法,利用廊架开辟赏景透视线,将远处的电视塔借入园内视野中,丰富游赏内容。
“新中式”景观设计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和功能定位,共同营造景观表情。大门、廊架等建筑可用中国红,突显崇高、喜庆的氛围。铺装、景墙贴面、座椅可用长城灰,突显宁静、典雅的氛围。雕塑、景墙饰面可用玉脂白,突显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为营造宁静、优雅氛围做铺垫。例如万科第五园内某小景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及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整体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亲和感。
“新中式”景观植物与古典园林植物区别在于更为简洁明朗,以自然型和修建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以绿色为主,品种和层次较少,植物配置一般为乔木+地被+草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植物种类选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为主,如竹、垂柳、桂花、迎春、水葱、鸢尾等。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水石榕、鸡蛋花、菖蒲、葱兰等,营造宁静的氛围又不失现代与简洁感。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的水生植物,形成远中近的空间层次感,与水体的结合更增添的一份意境和深远,体现浓浓的中国气息。并且杜绝大量的色叶植物的应用,营造清新的景观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抽象或简化了的传统符号来表达,从而形成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运用形式多样,可与雕塑小品结合;或在铺装、坐凳、景墙上体现等。例如万科第五园小庭院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挂在实墙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此外,中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传统吉祥物;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剪纸、生肖、祥云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总之,传统符号通过现代元素简化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还蕴含了新中式设计思想。
经历这些年快速建设与盲目崇拜西式景观后,设计师们开始追寻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景观,这样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精神注定能创造更加完美的新中式景观。但是,新中式景观不是单一的完全模仿传统园林风格,如何从新解读古典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神,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仍旧值得我们思考和创新,使新中式景观风格进入更多的空间与场所。
[1] 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2009(1):42-45.
[2] 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3] 王志杰,常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赏[J].厦门航空,2009 (06).
[4] 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
小区住宅的绿化不仅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越来的越受到重视。较之传统的景观,现代的小区住宅园林景观设计更多的以功能需求为出发点,面向广大民众的需求。
小区住宅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同样是以“以人为本”为突出特征。传统的园林设计只是考虑最为基本的设计方案,例如隔热、保温以及遮阳等。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体现自然人文景观,集艺术性、功能性于一身,充分的考虑到设计对于人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园林景观也可以看作游览区,更要重视观赏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围绕教育、度假、娱乐以及环保为主题,在景观的设计上体现出创意,创造出理想的家园。
2.1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同。这种设计水平的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发达程度。一般的发达城市集聚着各方面的精英,存在着大量专门从事于园林设计的人才以及设计团体。同时这里也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产生地,再加上政府的对于园林的投入更佳的促进了景观建设的发展。自然的,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其小区住宅的景观设计往往得不到重视,科学 技术较为薄弱,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原理设计的人才,从而造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同。
2.2城市小区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考虑。当今小区开发的规划中往往是将中心的公共绿地作为设计的闪光点,其设计水平一般较高。但是与之配套的其它部分的绿化设计,例如道路的两旁、楼前楼后以及边缘地带则照顾不到。这样就出现了整体的设计水平不均的问题,使得景观整体看起来孤立、凌乱,极大的影响了整体的绿化效果。
2.3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园林在城市小区住宅的作用往往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园林景观的战略地位与功能。实际的设计中一味的求大气,而忽略了居民的需求,盲目的追求景观而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生态作用与绿地的实用性。
2.4城市园林设计责任意识不强。园林的设计要有科学的依据,不能设计出来的方案不能付诸实施。经常见到的情况是设计出的方案实施起来有难度,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也解决不了。致使不得不更改方案或者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设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一味的求新,没有考虑单位的承受力。因此要对照自己设计出的园林景观进行科学性的论证,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
鉴于以上所提到的小区住宅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园林设计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有效的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
3.1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就是在进行景观设计中要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保护与尊重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的考虑花草树木、动物、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精心的布置、合理的安排,尽力设计出合理的小区住宅园林景观。
3.2“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小区住宅园林设计的根本,环境的园林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对于园林的多样化要求。例如休闲娱乐、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在设计之初进行调查,充分的理解需求,再有目的的设计施工。在各场所的设置上要体现人文关怀,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更为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
3.3注重人文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作为城市美化的重要元素,如果离开了人文性原则就会降低设计的格调。景观的设计中除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外还要注重对于人文景观的保护。例如保护和利用历史性的景观。将改造与保护并举,最大限度的体现设计的人文气息。同时保护原理设计用地中的珍贵树木,避免盲目的大量移植新品种数目。
3.4舒适性原则。居住小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舒适性的要求较高,要求景观的设计体现便利与安逸,包含人为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的体现。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追求的今天,小区的居民希望在工作之余可以有一个体会阳光、陶冶情操、回归自然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得到感性、生理与心理的舒适感。
有了以上具体的园林设计指导原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小区住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园林设计。下面主要对于经常用到绿化设计、道路设计以及水景设计进行简述:
4.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种花种草,而是要结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以生态学为指导,打造高品质的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首先要注意乔木、灌木、花草的有机结合。这样既实现了立体的园林景观,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以增加植物种类。大乔木要注意间距,花草要选取管理方便,观赏期长久的地被花卉。树种的选取要考虑乡土性、针对性以及景观的稳定相、长远性。
(2)营造植物与人的交流。首先要注意植物的气味,尽量选取可以散发出使人身心愉悦气味的树种。其次要根据具体的绿化用地设计绿化走廊。最后要控制绿化的面积与空间,使得绿化贴近住宅,使居民可以在绿化景观中游走。
4.2道路设计。园林设计中的道路已经不仅仅是满足行走的交通线,它还兼具锻炼身体,欣赏环境、交谈以及休闲养生的功能。路面的材料可以是沥青、石板或者光滑的石块等,道路的设计可以时宽时窄,可以或曲或直,或升或降。道路的设计质量可以极大的影响园林设计的效果,尤其是道路旁风景的设置更应该受到重视。
4.3水景设计。水景设计可以为园林景观增添流动感,使得动静结合,体现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居民都对于水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可以给人以没得享受、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很好的结合人文环境与自然景观的优势,给人们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设计中要大胆的创新,不断的引入新工艺、新技术,创造出跟舒心、亲切的小区住宅园林景观。
风景园林模型制作原本属于工艺制作的范畴,但由于从设计意图到实物模型的转换过程中,涉及到园林形态、比例、色彩、材料、空间、结构等造型因素的变化。通过模型制作,突破二维平面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在三维空间造型上对设计进行推敲、修正,体会设计的形体、光影、结构布局、构成等,进行细部推敲、分析与设计构思的完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树立空间想象力的作用。
根据用途和制作工艺,模型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其表现形式和最终用途,一般可分为方案模型和展示模型。方案模型又称“工作模型”或者“构思模型”,主要用于设计过程中的分析现状及周边环境、推敲设计构思、探讨多方案的可能性、论证方案可行性等环节。展示模型也称“实体模型”,用于模拟设计外观及展示成果使用;另一种是按制作模型的材料进行分类,风景园林模型常用的主要有纸板模型、聚苯模型、木模型、石膏模型、铁丝模型,以及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模型。
模型设计制作是依据学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图纸来实践练习的。设计图是风景园林设计师表达思路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图纸上。设计图由各种具有不同代表意义的图形符号所构成,并体现在二维图形中。通过由设计图纸到模型实物制作这一过程,既强化了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之从二维图形走向三维空间。
模型作为实体的存在,可以使学生方便地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部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推敲,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考与美学思考得到有效的交融,有利于提高其综合思考的能力。此外,模型制作要求美学与功能设计有机统一,这种灵活的设计方式为教师的教学也提供了方便,以便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思维水平。
从工作模型的推敲到展示模型的制作,作为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过程可以模拟从风景园林方案构思到施工前的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方案分析—方案建立—方案推敲—方案深化—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及设计阶段的关联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模型制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制作方法和完善的制作流程,以便于提高模型的完成度,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建立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关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和教师都有所论述。现归纳普遍问题如下:从课程体系设置层面看,①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及时更新,表现为某些课程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课程教学环节中的脱节。②综合性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③“课外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课外学习在一些方面缺乏课堂的知识补充和完善、缺少教学内容的延伸、自学能力锻炼。基于上述原因,设置风景园林专业的各校都在积极准备和提出新的风景园林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从人才培养层面看,①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重方案设计技能而轻工程知识,导致本科毕业生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社会工作能力上都需要有一个再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才能真正独立工作。②设计教育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必要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导致学生热衷于讨论缺乏建造技术支撑的“概念”、“构思”,而对风景园林设计师职业产生误解。
(1)模型制作的内涵较为狭窄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一般仅停留在方案完成阶段,缺少园林工程与技能的讲授并阐述其与设计的联系。在国外的风景园林教学中,学校把从方案到施工实现的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内容,如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IslandSchoolofDesign)通过技术与材料(Technology&MaterialsI,T&MII,T&MIII)3部分课程,使学生购买材料进行建造,从而实现自己的方案。(2)模型制作的表现单一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通常仅作为设计阶段的辅助和补充。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通常方案构思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个阶段模型制作主要侧重表现设计内容,目的是对培养学生空间概念,而不强调制作材料和制作技巧。因此对于模型表现的其他方面必然有所忽略。(3)模型制作的操作简单模型制作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以手工操作为主,辅以简单机械操作,较为复杂的模型会使学生畏而不前甚至在设计中摒弃较为复杂的设计内容,手工操作同时还带来了意义较少的重复劳动,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制作热情和教学效率。
应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强调模型制作的意义,并合理安排其内容与深度,来满足各年级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以笔者所在的北方工业大学为例,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一年级的设计初步课程在贾东教授负责的《同源同理同步的建筑学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指导下,强化模型教学,从纸板、石膏、木、聚苯、铁丝等五种基本材料的认知出发,使学生了解材料及指代材料特性,对空间进行认知、体验和构成设计,达到空间认知的教学目的。该课程改革后确立了模型制作在整个设计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①。二年级、三年级乃至四年级,也根据课程体系对模型制作做了一定的规定。
在形成模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应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根据设计课程内容来制定模型制作内容和要求。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主要设置在建筑类、农林类、艺术类和综合类高校,由于设置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课程设置和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必然会有所偏重、有所差异。但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总体上都是由项目分析、资料搜集、案例研究、设计立意、方案构思、多方案比较、方案调整、方案表达等几个阶段组成,来达到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才培养的目的。甚至可将上述程序总结为三个阶段。如在案例研究中,仅对相关案例进行资料梳理和现场调研,甚至图纸抄绘,学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逻辑思路和全面的印象,如果在本阶段引入案例模型制作环节,则可以加深对案例的认知。如笔者所带设计课程中曾使学生对经典案例北海濠濮间进行资料收集、测绘,并制作模型,模型制作使他们对所讲授内容、测绘成果进行了巩固和再认识,而仅做资料收集则无法到达这种效果。
重视课外教学的作用,在课外教学延续和拓展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各种设计竞赛、名师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模型制作可以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课外活动,以模型制作为切入点,延伸课堂教学到这些活动中去。如两位笔者所带二年级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课程介绍了古建筑的基本知识,同时利用大学生科技活动,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制作实体模型,使之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缩短模型制作中意义较少的重复性工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激光测绘、3D扫描技术、数控设备如数控雕刻机、单片机、3D打印技术等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模型的制作精度和美观程度,同时声、光、电等技术的引入,也扩大了模型制作的内容。这在风景园林模型制作中尤为重要,以地形建模为例,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等高线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手工制作很难达到满意的精度和外观,如果使用数控机床对等高线进行切割,就大幅度缩小了模型制作的时间。又如假山模型的制作,使用3D扫描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推敲假山设计而不是过度专注模型制作本身。
宜建立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模型制作体系,统筹安排各设计课程模型制作的内容和所占课程比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宜在低年级开设模型制作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普及模型制作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构建课外的模型教学体系,宜将课外与课内贯穿联系,形成“两翼并重,两渠相融”的模式,加强课堂与课外之间的联系,使课外与课内模型教学内容互不重复、互不冲突、互为补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线]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3] 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7]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2]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 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 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6] 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 -96.
[17] 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1.1.1均齐均齐是图案设计的形式之一,即指图案的左右两边或上下左右四边纹样的图形、色彩等基本相同,呈对称状。均齐式图案设计纹样的形、色、技法等重复使用,给人以庄严肃穆、整洁有序的美感。均齐图案在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与人行道的分割绿化带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从而体现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规整感和现代感。
1.1.2平衡平衡是图案设计构图的基本要素,即图案的左右两边或上下左右四边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呈相等或相同状,图案设计的重心落在其中轴线的中心点上,以保持图案画面的平衡。平衡式图案设计在城市绿化带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整洁划一的规整感之外寻求变化之美。构图的选择在保持统一的前提下讲究变化之丰富,不仅可以避免给人造成审美疲劳,而且还能起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受,同时还有设定地标的作用,有利于人们确定正确方位。
1.1.3角偶式角偶式图案是以一角为起点的均衡或对称构图形式。在园林设计中角偶式图案的应用,既可以起到填补空白或压角点缀的作用,还可以以它独特的构图形式给人别出心裁的艺术美感,别有一番景致。角偶式图案多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分割带的起始或末尾处,可以起到提示性或标识性的作用。
传统图案的色彩搭配讲究和谐统一,即使用同一色系的颜色进行搭配,给人以柔和舒心的审美享受。传统图案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在城市绿化设计中也得到广泛的使用。例如街道分隔带绿化设计,在植物选材上可以选用同一种植物作为绿化色彩基调,再选用同色系的色彩植物点缀其中,这样能给人以和谐统一、整齐美观、舒心愉悦的审美感受。传统图案色彩搭配讲究对比统一。传统图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如园林布置、建筑装饰的柱头、陶瓷装饰纹样设计、服装的面料设计等,无不体现传统图案的色彩美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图形所传达的文化寓意信息是不需言语表达的,它以直观的形状,亮丽的色彩展现给人们意蕴之美。传统图案以其抽象、夸张、寓意丰富的造型向人们传达着深邃的意境之美,例如有寓意平安吉祥、寄托美好理想与向往美好生活等,它们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传统图案简明、精练、易懂的形状融入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作为城市园林绿地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园林绿地,除了具有生态、美化功用外,还对整个高校教学资源、学校文化底蕴、师生精神生活与休闲活动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由于设计习惯、设计理念、地理环境差异性等导致的水资源紧张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高校园林绿地建设[1]。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高等院校校园园林绿地建设中水资源紧张问题,作者从“节水”维度对高等院校园林绿地建设中水资源节约问题进行了探讨。
尽管节水型园林、低碳园林已由相关学者提出多年,然而城市绿地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师以及业主等仍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一些比较简易、实用、便捷的节水方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进而也就无法大面积推广。我国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一直强调对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或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但学习并不是“拿来主义”。拿来之后,要结合自我实际,加入能表现中国民族文化或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成为能代表自己文化和特征的园林。然而,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园林出现“草坪热”,这不但会造成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匮乏、景观单调,同时大面积的草地还会造成淡水资源的极度浪费。就以大连市一约350 hm2的高尔夫球场来说,一年耗水量竟达40万t,接近该市所有居民一天生活用水的1/3[3]。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趋完善,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园林业面对如今“生态”肤浅、“功能”混乱、“设计”空洞的现状,科学建设与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绿地灌溉设施落后。现在城市绿地漫灌现象还很常见,喷灌、微灌等节水型灌溉设施还不能大面积普及[3];二是节水灌溉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低,这会造成对灌溉设备(尤其是自动化控制灌溉系统)的认识不到位,利用效率低下,导致水资源无谓的损耗。
国内城市绿地中的水景营造往往与城市用水系统割裂。水景用水大多来自城市自来水系统,用后多数是直接排掉,很少有继续用于周围绿地灌溉或补充到城市水系的,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对于园林植物的蓄水特征研究不够,还不能给出在特定地域、特定气候、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精确灌溉定额。即使拥有先进的灌溉设备,但仅凭经验或感觉进行灌溉的话,也不能做到线]。
导致以上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有些体制落后,人们节水意识不强。园林节水在园林业来讲当属一门新兴技术,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还不健全,即使字里行间偶有提及,实用性、可操作性也不强。此外,人们节水的意识还不够强,对节水的意义还不能做到深层次的理解。二是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先前学院派的纯功能主义和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一些技术或方法的需求[5,6]。三是各级政府效益理念的缺失。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弊端,行政指导设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表成绩,不惜违背城市建设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地大兴土木。甚至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忽略了地域特色和地方人文文化,从而也就丢失了城市自我。
要促进高校绿地节水的效应,首先需要设计师强化节水观念、树立节水意识。在对节水型高校园林绿地进行设计时,从方案的初步构思到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节水体系,同时节水要体现在每一个较为重要的节点,如种植设计、水景设计、地形设计以及道路广场等的设计。
2.1.1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对于高校绿地的节水设计,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场地现有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实力,构思适合学校实际的节水型校园绿地建设方案。对于外来设计理念和文化要借鉴地学习,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学校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征。
2.1.2 着眼未来,科学投资 针对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需要设计师根据校园场地特点,结合现代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场地量体裁衣[7]。这不仅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求校方不要急功近利,贪图眼前效果。对于校园的节水项目要放眼全局和整体,贯穿现在和未来。近期来看,相关材料的应用可能会增加造价,但从远期来看却效能显著。因此,要合理地权衡造价和运营消耗之间的关系。此外,在设计中还要掌握一个弹性原则,如对节水建筑结构和设备等的设计要体现灵活性和动态性,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2.1.3 结合实际,少设水景 国内景观,尤其是校园景观较为流行各种水景的应用,如喷泉、叠水、人工湖等。认为缺少水景就不能体现该校的灵气和环境美。但我国许多地区缺水严重,如每一个高校校园建设中都营造较为“场面”的水景,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是触目惊心的。若的确需要,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场地情况,利用现代节水技术,设计出适合校园实际的水景形式;同时将水景体量或面积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进而促进水景的节水和良性循环。
现代园林设计往往追求自然的回归。以往立足景观效果和微环境改善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放眼于更大的生态环境之中。现代园林设计发展需要设计师能够积极沟通,协调管理者、使用者为了营造更为适宜的水资源利用循环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换句话说,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下,设计师要尽量利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根据高校校园场地实际,将校园水景设计、校园以及整个城市水资源脉络统筹考虑。以期在资源、能源利用少,投资耗费低的情况下,设计成无论是生态功能还是景观效果都能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高性能水景[8]。
2.2.1 水景形式的选择 校园的水景形态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做相关设计时,要求设计师结合校园场地概况,认真分析原有软、硬质景观,根据周围的环境以及设计目标进行取舍,以使设计的水景在增强自我特质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融合统一。在水景形式选择上,德国赫恩·索迪根学院的水景设计当属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该水景利用场地由高到低的地形地势和原有的废弃煤矿坑道折线,形成令人震撼的裂缝式水景[9]。
2.2.2 季节性变化在水景中的应用 在设计之前应考虑到水景在不同季节其蒸发量和降水量会呈周期性变化,不同季节水资源的消耗差别很大,这样在缺水干旱季节就可以考虑不要往水景中注入大量水资源,而采用其他水景造景方式,进而避免因水景管理维护所造成的水资源的消耗。设计师可根据这一规律,对于水景的外形以及水量等进行人为设计和利用,在丰水期可向师生展现水源充足的水景景观,而在旱季则可以形成低水位水景或旱景景观。例如,荷兰鹿特丹“水广场”就是为达到节约用水和对水分有效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场地中心区域设计成下洼式,非降雨期该中心区域用作人们交流休闲、运动或孩童玩耍的空间;到了降雨期,此中心区域又起到蓄积街区雨水的作用,有效弱化了洪峰。而到了冬季,这里又可以利用少许的水量设计成溜冰场。该广场因季节变换进行不同的设计,并为游人呈现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于有效节水或缺水性城市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模式。
2.2.3 水景意境的创造 要表现水景的意境,就要充分考虑水景造景要素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现代园林水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在传承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动态水景技法,设计出景观多样的流水、喷泉等。同时,在设计中也可以利用园林设计符号来表现,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用砾石、河砂以及草坪草,结合配置水景指示性植物,给人以水的感觉。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绿地节水建设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对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学习和借鉴,并结合自我实际创新应用,同时还需要设计师、管理者以及使用者从技术层面上协同考虑校园的种植设计、水景设计、地形设计以及道路广场等的设计。此外,政府也要及时出台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律法规,激励、约束建设中的节水行为。国内高校也要结合自我实际,制定节水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合理、高效的专业管理(基建、后勤等)队伍,并健全节水专项审查制度。
总之,节水型高校校园建设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和稳定发展。在低碳建设、可持续建设的今天,只有加强观念、健全制度、完善技术,多管齐下、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提升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3] 姚 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4] 王水浪.城市园林中的雨水利用探讨[D]. 杭州:浙江大学,2010.
[5] 岳书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解决山东省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6] 郭振宇,王晓明,刘军旗.城市园林节水灌溉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