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如何让城市更美丽?”10月22日下午,上图东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另一种城市文明:基于自然的新桃源”主题演讲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工业文明带来城市发展、财富积累,却也让人们远离自然,带来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活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这是俞孔坚多年来探索实践的。他先后提出“大脚”美学、逆向规划、“新桃源”城市等概念,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这些思考与实践在新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大脚革命与新桃源》一书中得以呈现。
何为“大脚”美学?俞孔坚举出其反面:稻田变草坪、鲫鱼变金鱼,这种“高雅化”的美只能供观赏,而无实用价值。而“大脚之美”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人人可以享有。与“用钢筋混凝土隔绝自然野趣,人为减弱自然生态机能”的“小脚”美学相反,“大脚”美学主张回归土地,强调人居环境的设计首先是一种生存艺术;城市的规划设计应该回归土地的伦理,学习农民的智慧。
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是当下的时代呼唤。俞孔坚谈到,城乡建设应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发现生态与人文的美,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蓝绿交织、清新明亮,让乡村生态宜居。“过去,在美的名义下,我们创造了不可持续的、化妆的、美丽与浅陋的形,‘精致’却又没有功能,耗费大量能源和资源。今天应该追求生态且美丽,一种具有深邃之形的美。”
就在上图东馆这场主题演讲的几天前,多次获奖的俞孔坚又因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获奥伯兰德国际景观设计奖。两年一度的奥伯兰德奖设立于2014年,获奖者被授予10万美元奖金及全球公共推广,是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界的个人最高奖励,被认为是普利策建筑奖的同等级奖项。获奖后,俞孔坚表示,他将把个人奖金全部捐给北京大学,奖励和资助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
过去20年里,俞孔坚和他的团队对“新桃源”城市理念进行了大量实践,留下数百个案例,包括在中国的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红飘带公园、上海后滩公园、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哈尔滨市群力湿地公园、南昌鱼尾洲公园和泰国曼谷本贾基蒂森林公园及美国波士顿中国城公园、西雅图庆喜公园等。
中山岐江公园在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粤中造船厂建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停产。俞孔坚团队在规划、建造公园时,将原有建筑与其他构筑物融入新景观,仅增加了部分乡土植物,原有植被均被保留;同时,原有的工业遗迹如粤中造船厂的机器设备、码头和其他结构也被保留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建成后的公园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片休闲场所,也传达出了“野草之美”。
获2007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的秦皇岛红飘带公园贯彻了“最少干预的生态极简主义”,设计者建造了一条与汤河平行的用红色玻璃钢做成的“红飘带”,贯穿整个公园。“我们不需要庞大、巴洛克式的景观,只需要建造一条细小的、具有实用功能的‘红飘带’,将城市居民想要的功能整合在这条‘红飘带’上:座椅、走道、照明……它是现代化的,也是中国式的。”俞孔坚说。
“生态文明是什么?如何定义美?什么样的城乡才是美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俞孔坚说,“我们不能单纯用传统的景观园艺来解决现代中国的问题,应该用一种新乡土的方式——不是像传统景观园艺那样仅适用于精英,也不是像古老的乡土那样仅适用于农民,而是要适用于普通人、所有人。”